You are here

開放的另一層意義,就是要多靠自己

大約10年前,兩家IT公司不約而同提出On Demand(IBM)、Adaptive(HP)觀念,這兩者名詞雖不同,但意思是相同的。表面的意思,不外(1)H/W,S/W愈做愈大,但用不了那麼多,因此可以依使用量計費,免得多付錢-COST SAVING,多麼冠冕堂皇的說法。(2)開放的IT環境,客戶可以有更多的選擇-多麼開闊的胸襟。

但實際情形是(1)合約限定多如牛毛陷阱極多,一不小心就超用,還是多付了錢。另外,就IT使用者而言,那麼大的機器擺在那裏不用白不用,反正又不是我在付錢。(2)雖說是開放,反而維護的問題更大,只要在維護合約上做點手腳,客戶還是乖乖聽話。因此不論是On-Demand或Adaptive,兩家公司的說法都是站在商業上的說法,沒有說到真正的涵義。真正的涵義應該是-"客戶要隨選所需,IT的問題,不論就開發與維護,就要有覺悟要靠自己,不能依賴別人"。相信沒有沒有一家廠商,有能力與義務去解決"可能是別人的問題",這時候客戶如果沒有能力(自己的身體情況自己應該最清楚)把己身問題"局部化",讓廠商無可"推託",好好的把自己產品的問題解決。但是,"整體化"問題的判斷,就要靠客戶自己了。其實,好的IT用戶戶,都要要這樣的自覺與能力,不論是過去"統包的系統"或"專屬的系統",現在要面對的無可避免的"開放性系統",雖說叫"開放",表面好像是可以更依賴別人,但骨子裏是"更需依賴自己的經驗與判斷",否則"別人是沒有辦法解決他人的問題"。我過去的許多同事(朋友),年紀跟我差不多,小孩也多就業,談起來,大部分都不鼓勵下一代"繼承衣缽",問其原因,大多說"太累"、"沒辦法依年資累積人脈"、"不看好未來"等等,其實就我個人認為,在我們那個屬於"專屬系統的年代",IT Service(指不含硬體)還是一個不錯的工作,書就是那幾本(OS/SM/DC/DB/LANGUAGE等等之General Information、Programming Guide、Reference Manual),一般人看個3-5本書可幹活,好追根究底者30-50書亦足夠,再來看有無慧根。聰明但個性恬淡者,問題輕鬆解決後,賺到一大堆自己的時間,不那麼聰明的人,勤能補拙,解問題不論採取"亂槍打鳥法"或"鐵杵磨成繡花針法",問題大都可隨時間而解決,老闆看你每日加班,反而給你升官賺到血汗錢。因此,10年以前的IT Service,以C/P值而言就我個人覺得還不錯。但是現在,我告訴他要做一個IT的聰明"使用者"比"開發者"重要,因為我的理由是"IT變動太快了",讓真正"愛讀技術手冊的人"去傷腦筋吧,我看他不是愛K技術手冊的人,去做別的事,可能對他比較適合,將心比心,今天換做我,我也不想浪費生命。

Add new comment

Plain text

  • No HTML tags allowed.
  • Web page addresses and e-mail addresses turn into links automatically.
  • Lines and paragraphs break automatically.
CAPTCHA
情非得已,網路蟑螂橫行,必須確認您是友善的訪客,麻煩之處,尚請見諒
Fill in the blank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