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FW比較值的注意的是資料模型(Data Model)以及流程模型(Workflow Model)、兩者皆屬基礎模型(Foundation Model)內成員、雖然IFW基礎模型尚包含功能模型(Function Model)、然而從構想到著手進行的起點、通常都是從兩者擇一開始。選擇從前者開始的較簡單、因為銀行可從現有系統去尋找IFW資料模型所提供的樣本、這些樣本可能是IFW創造者的構想-定意而非實際、也可能是某一銀行花費大筆人力物力的結晶-明確而實際、但是通常銀行視此為重要資產豈會輕易示人?所以即使筆者認為有「跡」可「循」、但是因為資料不足或比對(Mapping)不易抑參考範本不佳、導致「成果」也不太會心想如預期。但是如果選擇從流程模型(Workflow Model)、筆者認為更是不易、為何?因為改造流程並不容易、創新流程更是困難。資料模型如「自下而上」、流程模型如「自上而下」、大部份的IT設計者早已習慣用IPO(輸入、處理、輸出)方式思考、亦就是DOA(Data Oriented Approach)資料導向、因為相對於從流程思考、DOA範圍較小對略具經驗者入門較容易掌握。資料模型是以「點」的方式構想、從流程思考不僅範圍大而且需要創造力、是以「面」的方式構想、否則範圍不夠大豈不又回到「點」的效果?「面」如創作、「點」可抄襲、孰難孰易、一目瞭然、不需贅述。然而現況BankingIT應用已經從單純的「產品-點」販賣到「服務-面」的販賣、「服務」即是流程化產品、IFW的構想也是根源於此。然而「創意」(Fine Art)是很抽象的-不似「規格」對大多數IT人員定義清楚。IFW企圖用模型及樣版(Model&Patten)讓「創意」轉換成「規格」、立意雖佳然此需一重要先決條件-即整體配合「環境」的成熟、否則則很難成功-至少在台灣的現況如此,也許當IT的「建造」更簡單、簡單到真正的使用者能隨心所欲「建造」、進而激發真正「創意」出來、才是IFW成熟的一天。眼前IFW之路尚遙遠、只能說現在誰有遠見、決心、勇氣與準備去嘗試而已、至於立即想看到成果?那倒未必。
註:Information FrameWork(IFW),IBM智慧財產
Add new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