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 are here

中國BankingIT要什麼?

1989年夏天,我初次訪問中國(上海)C銀行W分行,當時是以業務支援角色被日本F公司派去解答顧客對銀行連線系統的疑問。對口對象是幾位年紀大我許多的學者(留學俄、法),這幾位正職是教授,副業是顧問的專家,態度非常謙虛,待人也彬彬有禮,個性內斂保守,有紳士之風。

今年(2009)7月初,我應邀訪問中國,這次是發表一個演講,題目是-銀行IT的現狀與未來,主要是說明未來的銀行將如何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,以及這樣的需求對IT的影響,另外就是現有系統累積的經驗如何移轉到新系統架構的開發。時空移轉,這次拜訪對象,從董事長到負責IT的副行長,都非常年輕,言行中充滿自信,個性也表現出精明與幹練,我猜學經歷應該也很好,應該就是所謂的海歸派吧?並非說這20年中我只拜訪中國2次而已,其實這當中我至少進出20餘次,只是我強調這2次與其他的20次有很大的不同,前者是以拓展市場的角色,後者是以解決問題的角色出訪中國,兩者對象層級與談話內容也完全迴異。

一般來說,硬體建設一定比軟體建設速成,中國的硬體建設速度之快,更是特別令人吃驚,這次我拜訪的銀行在廈門,我第1次去廈門是1992年冬天,當時幾乎看不到什麼高樓大廈,事隔17年,如今的廈門從海上望去,幾乎蓋滿了高樓大廈,就以這次拜訪的X銀行,規模並不大,可以說相當小,但其總行大樓的氣派,我想台灣沒有一家銀行比得上。反之,軟體的發展則無法速成,其原因是軟體較複雜,牽一髪而動全身,改變沒那麼單純。另外,軟體無法完全抄襲,不同的生活背景,就會不同的軟體需求,IT的情況也是如此。BankingIT提供外部客戶的是商品與服務,內部客戶則是作業,表面上商品可以複製,但是服務講究的是精神,則無法快速複製,更沒有所謂的標準作業流程(SOP)可供參考。我想X銀行看到台灣的優點應是-在相同的語言與相似的生活背景下,台灣已發展出一套不比歐、美、日先進,但對中國而言,反而更實用且具體的經驗(軟體),而且是可以抄襲與複製的經驗。我想,這是這次受邀去中國演講的主要原因吧?

Add new comment

Plain text

  • No HTML tags allowed.
  • Web page addresses and e-mail addresses turn into links automatically.
  • Lines and paragraphs break automatically.
CAPTCHA
情非得已,網路蟑螂橫行,必須確認您是友善的訪客,麻煩之處,尚請見諒
Fill in the blank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