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 are here

討論:金融業的資訊外包?

這幾天逛了一下大陸那邊的金融論壇,看到他們對外包進行的一些討論,當然內容有地方偏頗。但有也值得思考的地方。

對於資訊外包(人力、軟體等皆包含)在臺灣看起來已經是一種常態,也因此有許多不錯的SI產生。當然有好的SI,也就會有不好的SI,有具備專案能力的甲方,也就會有統統推給SI的甲方。但對於金融業本身,確實也存在者IT部份能力被稀釋掉的問題存在。因此例如建設銀行,似乎已經察覺到這個問題,並減少外包的項目。反觀臺灣這邊,在追求EPS的同時,對於資訊的長期規劃及基礎能力的佈建,是否真的有所思考呢?

歡迎各位先進提供一下?在甲方的立場上,站在各種位階上,各自會有怎樣的想法呢?從乙方來看,如何成為一個有效能,會被甲方尊重的乙方呢?

討論主題類別: 
F I N's picture

就台灣過去我親身參與經驗(200X 年B銀行案例合約金7年NT$3X億,最後以失敗收場)。甲方的立場,決策者 (100% CEO)表面都是以成本效益為考慮,至於合約成立的動力還是要從政商利益的分派下手。資訊部門(CIO帶頭造反)則上下一心持反對的立場(根本的原因是工作與職位的不願放棄)。乙方的做法基本就是接收甲方的IT(黑手就好,管理層則不要)團隊,重包裝成甲方團隊,既省事又省錢,還可從此將客戶變為禁臠,長短期利益一舉取得。至於乙方表面說的QOS(Quality Of Service),那可是生意的說法,豈可當真?當然這事10年前我接觸的案例,10年後的今天,環境或有不同(更合適於委外推動-ICT概念),但是人心我想是很不容易改變。

補充 (2011.6.1)
這個案子委外的範圍是"全盤委外"(TOTAL OUTSOURCING)難度是最高,非一般"部分委外"(例如 OPERATION OUTSOURCING),所以提出比較負面的看法。

補充 (2011.6.1)
第2個案例(200X P銀行)也同樣是我過去任職的公司承包,最終合約是簽了,但是並未能完工上線,雙方還差點告上法庭,最後乙方認賠解約了事。雙方爭議的問題點是:甲方認定乙方的QOS並未依當初合約所定半事,乙方則認為甲方所支付的金額與所提需求不對稱。

一個系統自己維運,銀行每年編列一般人事預算外,每隔3~5年都會考慮軟硬體更新提升費用,一旦全盤委外後,按月支付廠商費用,多年後系統老舊,承包廠商為了利潤不願更換,難道還要編預算給廠商執行?

F I N's picture

Infrastructure的更新條款當然是委外合約內容的重點要項,但是我認為下列項目可能更重要:
1.交易回應時間(Transaction Response Time)
2.瞬間處理交易量(Transaction Throughput)
3.擴充能力及所需準備時間:例如一週內系統處理能力擴張2倍(Scalability & System Up-Grade Lead Time)
4.非計劃性停機率越低越好(Non-Planned System Maintenance)
5.計劃性停機時間/頻率越短/越低越好(Planned System Maintenance)
6.系統回復正常所需時間(System Recovery Time)

Add new comment

Plain text

  • No HTML tags allowed.
  • Web page addresses and e-mail addresses turn into links automatically.
  • Lines and paragraphs break automatically.
CAPTCHA
情非得已,網路蟑螂橫行,必須確認您是友善的訪客,麻煩之處,尚請見諒
Fill in the blank.